好多孩子進入了集體小社會后,慢慢就會顯示出一些社交問題,比如:明明很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可就是站在一邊渴望的看著;見人不敢說話,總躲在大人后面。
久而久之,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進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能力。
孩子的膽量不是天生的,這跟性格和后天的培養有關。決定孩子膽量和性格的因素有先天的氣質和后天培養,但后天的培養起主導的作用。
影響孩子社交能力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一、孩子缺乏安全感
比如孩子出生之后,父母工作忙,孩子沒幾個月就斷奶,把孩子送回老家或者請老人撫養,就會嚴重破壞他的安全感。
父母之間、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和諧關系、生氣、斗嘴、吵架也會影響孩子安全的建立。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常常喜歡嚇唬孩子。為了不讓孩子出門,嚇唬孩子外面有吃人的怪獸、有抓小孩的壞人,導致孩子對家以外的環境充滿恐懼與擔憂;
為了讓孩子停止哭鬧,嚇唬孩子不要他了,導致孩子總是害怕爸爸媽媽什么時候就不要自己了······
嚇唬孩子,效果是立竿見影,但卻為孩子性格的形成和認知發展埋下了隱憂,讓孩子對外界充滿了不信任、不確定感。
有的父母經常采用打罵等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過于嚴厲的教育,對孩子動輒吼、罵、冷嘲熱諷,貼標簽,缺乏情感交流,只會讓孩子感到不被愛、不被接納,對父母充滿畏懼。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控制過多,高要求高期待,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一點不好就要被批評,會讓孩子變得小心謹慎,不敢“輕舉妄動”,生怕又會招致責罰。
二、孩子戶外活動、交流少
多數膽小、不敢見生人的孩子,都是因為孩子被保護得太好了。尤其是隔代撫養的孩子。
老一輩的人生怕孩子磕到碰到,就很少帶孩子外出,也就缺少了和其他人接觸、交流的機會,孩子的社交能力自然就沒有了。
三、孩子觸覺學習少
有些父母愛孩子的方式不恰當,把孩子保護地太好。
比如孩子還沒跑幾步,趕緊邊喊邊制止:“小心啊,不能跑要摔倒了!”孩子要去倒水喝,媽媽馬上去幫他倒:“可別燙著了。”孩子在超市把的東西的順序擺亂了你趕緊上去說,可不敢動,一會阿姨來吵你了......
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身邊到處都充滿了危險性,畏手畏腳,不敢嘗試和探索。
越是不做,孩子就越是不能習得各種本該學習的技能,越是什么事都做不好。
慢慢的,孩子就會對自己充滿不自信,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更加不敢對外探索,造成惡性循環,無法獲得真正的成長。
過度保護容易造成孩子觸覺失調。家長怕臟、怕涼,這不讓孩子摸,那不讓碰;經常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很少帶孩子外出,接觸的新環境、接觸外人很少也都會造成孩子觸覺失調。
觸覺失調的孩子主要表現為遇事退縮、逃避,不主動參與群體,黏人、被動、膽小、愛哭、不自信等等,無法面對和處理這種害怕和恐懼,又過多在意外界對他的評價,造成孩子越來越不敢表現真正的自己。
他們一想到別人可能會不滿意,就更不敢去做了,一遇到點困難,就嚇得躲在大人后面逃避困難。
只有孩子的觸覺功能正常了,孩子才能更好的參與到各種社會活動,在良好的狀態下,進而提升綜合能力,改變各種情緒、膽小、行為問題,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家庭中的觸覺訓練方法小編之前和家長們介紹過很多,比如搓澡搓背、觸覺按摩、玩沙土、滾草坪等等。
家長在生活中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一、公眾場合的自我表現不代表判斷孩子的社交能力
學校是一個大集體,有樂觀開朗的孩子,也有相對孤僻的孩子。老師在面對后一類孩子時,可能會把兩類孩子作為比較,對后一類孩子抱有太高的期望。這個時候要先想想我們的期望是否合理。
我們不能指望孩子能像成人一樣大方地交往。孩子有內外生疏的分別,這是心智健康的標志.另外,我們要承認性格的差異,不能對不同性格的孩子用一個標準去要求.性格的所謂外向與內向不是不變的,也并無本質上的好壞之分。
可能有一些孩子在公眾場合會很活躍,這很好,但并不代表著社交能力強,因為自我表現只是社交技能中的一個方面而已。
二、幫助孩子樹立信心
不要拿性格不同的孩子做比較,不要在無形中給孩子樹立壓力。
很多孩子的不交往,其實最初可能就是大人的相互比較、催促、給壓力所造成的。改變這個惡性循環,首先要從家長開始.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長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行為。其次要從老師開始,多鼓勵那些不愛說話的孩子說話,然后給予表揚,會增加孩子社交的信心。
三、給孩子提供接觸人的機會
很多孩子不愛交往,確實跟接觸外人機會少有關系。接觸人的機會很好創造,比如,多舉行一些互幫互助的活動,加強讓小朋友們 之間的溝通和聯系,樹立同伴之間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小朋友之間的共同語言會使不愛說話的孩子慢慢開始活躍起來。
四、安全感和自信是交往的基礎
有安全感的孩子更信任他人,更相信世界上好人多、好事多。自信的孩子會更敢于展示自己、不怕被人評論.
我們平時要幫助孩子樹立積極的自我評價,對孩子不貶低、不苛求、多肯進步、多鼓勵、多關注好的變化。另外,對孩子的評價要真實客觀,不要為了提高自尊就過多地夸,因為被過分夸的孩子,當他被放到生人中間,得到真實的反饋時,就會變得更沮喪自卑。
五、觸覺訓練
除了在家里進行一些觸覺訓練比如:搓澡、搓背、觸覺按摩、玩沙土、滾草坪等等。家長還需要帶孩子到像啟樂園這樣專業的感統訓練機構進行系統的觸覺訓練。
最后還要給家長提醒一點,很多我們以為自然的事情,小孩需要教給才知道、才能會。比如一個小朋友想給另外一個小朋友餅干,但她不知道要怎么表達,所以只會追在后面默默給。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教他們一些技巧:
除了基本的禮節外,還有些具體方面比如:
怎樣道歉一一很抱歉我……;對不起,我不應該……,抱歉,我不是故意的。
怎樣講道理一一你不應該……,……是對的,……是錯的,不能……,因為這樣不公平;這不合理;……違反了游戲規則。
怎樣安慰別人―別哭了,遞給他一個玩具.我陪你玩一會,·怎樣為自己辯解一一我那樣做,是因為……;當時……;我沒看見、沒聽見……
考慮自己行為的后果一一如果我……,那就可能會……明白做事情有合適的和不合適的時機,教給孩子觀察局面。
怎樣陳述事實一一什么時間、在哪、誰做了什么、然后發生了什么、最后什么結果。
學會傾聽別人說話一一說話時認真聽,不打斷,聽懂意思。
找到影響孩子社交能力的原因,措施得當,定能扭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