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感覺統合失調可導致學習不良,產生行為偏離。研究證實,感覺統合失調各類型對學習有非常顯著的不良影響。兒童學習障礙中有一亞群,其表現為辨認或解釋從軀體和外界而來的感覺輸入的缺陷,這一缺陷并非是智能遲緩、中樞神經系統或周圍神經的損害或異常、明顯的情緒障礙所致,俗稱"高智商,低成就"。調查發現,學習成績差的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發生率高達41.7%。對這類兒童進行感覺統合治療,學習成績有較明顯的提高。學齡兒童的注意缺陷已引起普遍的關注。在教師的評價中,兒童注意非常不集中占調查樣本的12.8%,其中的41.8%有感覺統合失調,而且感覺統合失調4個類型中,注意好與差二組均有非常顯著的差別。目前對注意缺陷的兒童較多應用大腦興奮劑,并且用藥時間從小學持續至中學的人數在增加。學者們對此爭議頗多,家長們為此也不無憂慮。對這些兒童用感覺統合治療后發現,原來用藥的兒童經感覺統合治療后,用藥劑量在逐漸減少。
在教師的評價中發現,樣本學齡兒童情緒穩定性差或較差的占8.9%,其中的35.7%有感覺統合失調,這些兒童的自制力差、易于遭受失敗,對感覺運動的情緒反應異乎尋常,如觸覺防御問題的兒童不喜他人的碰觸,運動笨拙的兒童害怕同伴的打鬧取樂,而且不愛運動。一些國家如日本、新加坡等對情緒不穩定的兒童用感覺統合治療,結果,那些情緒不穩定的兒童在每次治療后,學習或做作業時,心神比較寧靜。國內的臨床研究結果也是如此。
研究表明:兒童動作協調差的占樣本的11.9%;作業嚴重拖拉的占2.6%,較嚴重拖拉的占18.2%。這二個問題易被家長和老師所忽視,特別是作業拖拉,教師常歸因于兒童注意缺陷,家長卻認為是孩子懶散,研究表明這是感覺統合失調的緣故。有研究顯示兒童感覺統合失調并不隨年齡增長或神經成熟而消失,因此需要特定的治療,而感覺統合治療療效出現較快且明顯,即兒童動作協調和作業拖拉情況改善明顯。
研究結果表明,兒童感覺統合失調具有性別差異,例如大肌肉及平衡、學習能力不足二項,男孩輕度和重度失調都非常明顯的多于女孩。從總體來看,感覺統合失調男孩多于女孩。有人將此稱之為現代病,認為兒童因活動少,活動空間缺乏,父母過分包辦代替或過多干涉孩子所造成的;更兼我國文化背景,父母對男女孩的期望和教育上的差別,易使男孩出現感覺統合失調。
研究表明:兒童感覺統合失調對學習和行為有顯著的影響,臨床應用感覺統合治療,則產生了一定的療效。從注意的生理機制來看,注意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定向反射,注意的中樞機制是由于客觀事物的影響,使大腦皮層有關區域內產生了優勢興奮中心。注意力渙散,好動的兒童,往往是前庭刺激吸引不足,為吸引更多刺激,兒童就顯得活動量大,形成注意力短暫,心不在焉。感覺統合的訓練,采用兒童喜歡的活動,進行有目的的注意力練習,能改變兒童的觸覺功能、前庭感覺、手的操作能力及注意力,降低中樞神經的興奮性。此外,注意力與反應域有關。有些兒童反應域低,外界是不需要給他太多刺激,他就作出反應,如聽故事時,窗外汽車開過,他就轉頭去看,而這同樣的刺激對反應域中度、高度的兒童而言就不易分心,感覺統合訓練中的動靜結合能促使兒童有意識地調節和控制自己避免、排除外界干擾,有利于兒童的有意注意發展。
感覺統合失調訓練中最具普遍性的幾個造成學習困難的問題。
1. 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是訓練中最常見的主訴。幾乎每位家長第一句話便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對學習缺乏動機或興趣所致,但確實有相當一部分兒童由于神經生理不佳,而缺乏集中注意的能力。注意力不集中的兒童普遍存在以下特點:(1)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轉移較快;(2)在督促陪伴下,注意力集中時間可延長;(3)多伴有急躁、缺少耐心;(4)多數兒童在操作性工作中注意力明顯優于在聽課、閱讀、書寫等活動中。研究表明,這一問題與電視的影響不無關系。從小與電視為伴的兒童,發展出一種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信息的能力,同時也造成對刺激的依賴。在單調的,頻率較慢的刺激下,便無法集中注意。此外,注意力不集中與兒童缺少主動探索的機會有關。從小在父母指導下、陪伴下長大的兒童,獨自思考的時間被侵占了,樂趣被剝奪了,長大之后,自然不會有獨自思考的能力和習慣,部分兒童獨處時會出現不安全感、被遺棄感。
2. 拖拉
拖拉是又一個常見的問題。拖拉可以是避免壓力的一種心理防御,拖拉也可以是兒童逃避更多任務的一種策略。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組織能力和計劃能力也可以造成拖拉。然而,在拖拉的兒童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值得注意的問題是自主感的喪失。許多兒童只是站在自己生活的邊緣,而不是投入其中。感覺統合訓練中常常看到的是一個急切的、十分投入的母親和一個淡漠的、旁觀的孩子。父母干涉過多,父母混淆與孩子之間的自我界線,是造成孩子自主感喪失的主要原因。反過來,一個缺少自主感的孩子的種種表現又會進一步強化父母的干涉,如此惡性循環。
3、缺乏合作能力
合作不僅意味著與別人共同完成某項活動,也意味著與環境之間的和諧互動。一個缺乏合作能力的人不僅人際關系不佳,而且由于不能跟隨環境的變化步調有效地調節自己,因而學習、生活中無法有效利用團體和環境的資源,易受挫折。由于自身和環境常常不能協調,因此情緒上也表現出不穩定、不愉快。
要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必須具備某些基本的能力,如理解并服從指令、要求和規則的能力;理解來自環境的各種非語言信息的能力;自我監控能力和自我約束力等等。
造成兒童缺乏合作能力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同伴群體的合作經驗。上述各種基本能力唯有在同伴群體的合作中,方能有效發展起來。成人與兒童的合作和兒童間的合作有著本質區別,前者無法代替后者。兒童間以非語言交流為主,而成人與兒童間以語言交流為主;兒童間以行為來讓彼此明白規則,而成人以語言來闡明規則;兒童間以結果來調節成員的行為,成人則以說教為調節。同伴群體的合作有利于兒童主動從環境中獲取信息,自覺調控自身行為;兒童間的平等地位和簡單"無情"的獎懲方式,更容易使兒童"明白"遵守規則,公平競爭和自我約束的必要性。
4、自信不足
愛是自信的保證,這是一個顛覆不破的真理。沉浸于父母、祖父母無限情愛中的兒童,怎么還會自信不足呢?感覺統合理論指出,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由于能力不足,常常遭受挫折和失敗,久而久之,在兒童的內心中逐漸形成不良的自我形態,導致自卑。能力是兒童自信的根基。導致兒童自信不足的,一方面是感覺統合失調,而更根本的原因是過多幫助。觀察一下尚未被過多幫?quot;污染",尚未喪失自主感的兒童,當他18個月開始自己吃飯時,他對母親的喂飯是何等不耐煩;一個開始學習表達思想的兒童,當父母替他說出尚未組織好的下文時,是何等的沮喪。"過多幫助"不是兒童所需要的,而是我們成人表達愛的需要,方便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
研究人員圍繞兒童學習困難展開廣泛深入的調查分析,結果發現:在導致兒童學習困難的原因中,真正由于低能和學習無能所致者僅占7%左右,因為大部分學習困難兒童的智商屬正常范圍。92%的原因為非智力因素,如情緒、興趣、意志、氣質、性格、心理控制源等。一般情況下,學業不良兒童都具有學習興趣和動機缺乏、自信心不足、獨立性差、負性情緒嚴重、問題行為多、學習適應不良、身體成熟相對遲滯等特點。另外,通過對比還發現,家庭環境、父母養育方式也是導致學習困難的重要原因。強制型、溺愛型、過度保護型、放縱自流型及不協調型家庭教育不利于兒童學習能力的提高。
研究還發現,感覺統合失調與兒童學習困難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學習不良兒童的大腦細胞不能很好地將各器官感覺信息整合起來,從而影響對身體內外的知覺作出反應的能力,無法使個體很好地適應環境。而且,這類兒童的感覺分辨能力相對較差,比如他們往往不能準確區別連續2個持續或間隔僅十幾毫秒的"ba"、"da"之類的輔音。對其他非語言性聲音,以及視覺、觸覺等感官刺激的微小差別分辨率也較低,可能由于學習困難兒童的腦細胞不能接受并處理這種"一閃而過"的信息所致,其突出表現是口語表達和聽音能力下降,從而導致學習不良。
研究表明,球類、跳繩等活動更能鍛煉兒童眼手協調、集中注意力等基本能力,有利于兒童感知覺能力、情緒情感和各種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習能力是在學習活動之外形成和培養起來的,而缺乏必要的活動將會造成兒童的學習失能和感覺失調。此外,缺少活動不但限制了兒童好動的本性,也不利于社會文化交往。兒童常常是在與小伙伴的交往中與社會接觸,掌握為人處世的行為規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