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小批孩子精力旺盛,膽子特別大,喜歡追求刺激,沒有安全意識,一天到晚動個不停,哪高往哪爬,這個高度別人不敢跳,他敢往下跳,蕩秋千的時候非得讓爸爸媽媽推到最高,那是為什么呢?是因為我們人類來感知速度高低快慢,這個感官也就是我們前庭接受器,在感知這個運動狀態的時候,他們的感知力太低,又叫前庭遲鈍。
比如說這個高度,這個速度,大部分孩子已經覺得可以了,甚至已經達到了最高值了,但對這些孩子來說不夠,遠遠不夠,只有更快更高,他們才會覺得開心,甚至覺得興奮。由此而來,孩子會出現過度追求動態。在幼兒園會出現坐不住,亂跑,動個不停。到小學是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那么會給老師帶來很多困擾,給家長也能帶來很多困擾。家長一天到晚操心孩子磕著碰著。同時這些孩子一旦玩開和別人玩的時候,玩開了之后會出現興奮沖動,會收不住。那其他小朋友會覺得他危險,或者會躲著他。久而久之,他們長期處在跑跳的這種狀態,久而久之他們的精細動作,他們的多感官協調和肢體配合就不好了,進而會影響他的學習能力、專注力,最后還會影響他大腦的腦功能發揮。該怎么去解決呢?肯定要進行專業的感統訓練,特別是前庭覺訓練和本體覺訓練。 除此之外,我們家長在家庭中該怎么辦呢?首先,對于六歲以前孩子也就是三到六歲的孩子,我們家長要盡可能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滿足孩子對動的需求,因為前期不讓他動夠的話,后期他會出現自我尋求、自我彌補。對于六歲已經上小學的孩子,我們要給他設置每天固定的時間去發現這些動態的,比如說早上起床可以晨跑、做操,或者晚上吃完飯、寫完作業之后睡覺前進行跳繩、拍球,但是在跳繩拍球的時候是有規則的,比如說今天讓你跳五十個,你必須跳五十個,今天拍球要拍一百個,必須要拍出一百個,是有要求的不能沒有目標。 除此之外,我們在家庭中還要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和指令感,回到家里先換鞋,換完鞋之后喝水,喝完之后寫作業的,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處,然后牙膏怎么擺,或者說毛巾怎么放,一定要給孩子建立規則,因為這些孩子的規則意識都很差,所以說除了滿足運動之外,還要建立規則,這樣相互配合,孩子才會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