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目前國內有八成以上的孩子感覺統合失調,家長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覺孩子有許多“奇怪的行為”,事實上孩子很可能是感統發展受到制約。為了讓家長更清晰的了解“感覺統合究竟是什么,我的孩子是否存在感統失調,感統失調有什么危害?感統訓練有什么幫助?” 我家寶寶19個月大,一直都是我帶,爺爺奶奶也在,但非常粘我,一離開就鬧,睡覺也一定要媽媽哄睡才肯睡覺, 怎么解決這種特別粘人的行為呢? 哄睡才肯睡覺,怎么解決這種特別粘人的行為呢? 這個問題在兩代教養的家庭里非常普遍。從感統的角度來看,孩子估計是觸覺發展不足。這個跟孩子出生后半年按摩撫觸沒有做足量(每天兩次,每次15分鐘,全身上下撫觸)有關。半歲后,孩子的大運動沒有全面跟上,造成觸覺發展不足的現象。 建議:每天睡前進行15分鐘,以孩子能承受(不反抗)的較大力度,進行全身按摩。平時與孩子多開展跑跳滾爬及擁抱等各種大肢體活動。 我家孩子3歲多,易怒,不容易接受批評。如果不允許干某事,會大發脾氣,敲打東西,哇哇大叫。媽媽擁抱安撫后孩子情緒很快平和。平常也不愛跟其他人玩,就是和家里的大姐姐玩,看到其他人會躲開。 請問老師:孩子這種易怒情緒和不跟別人玩是怎么回事,如何改變呢? 觸覺敏感的孩子不容易接受批評,不愿意接觸陌生人,在外膽小,乖巧,在家愛發脾氣。 如何解決孩子的觸覺問題? 首先,全家要有感統理念,從生理角度去理解孩子。孩子并非主觀上故意發脾氣,敲打東西或者哇哇大叫,而是因為身體感覺到不舒服而引起。見到他人會躲開,也是為了保護自己而采取的躲避行為。其次,家長要每天愉快地給孩子按摩撫觸20分鐘,并創造游戲跟孩子玩跑、跳、滾、爬等大肢體的運動30分鐘,帶動孩子把感統訓練玩起來。另外,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自身要保持情緒平和,去擁抱孩子,并用語言幫助孩子把他的情緒表達出來,給孩子示范合理宣泄情緒的方法。 全身按揉,以孩子能承受的最大力度,也就是她沒覺得不舒服就對了,即以孩子能接受不喊疼的最大力度,從頭到腳每寸肌膚都按到,遇到大關節對擠五下。 孩子讀書背書經常會多字或少字,經常寫錯別字,bd、Pq讀對寫錯,做題寫了算式漏寫了答案,要找的東西就在邊上,就是看不見,是因為視覺空間發展不足嗎?還有其他原因嗎?要怎么做針對性訓練? 孩子以上問題,從表象上看是視覺空間發展不足引起,但視覺接受到的信息必須要經過前庭覺的處理才能傳到大腦,所以與前庭覺不足也有關系,有時候還要追根溯源到觸覺上面,因為觸覺是所有神經系統發展的基礎。所以,需要測評進行全面評估后才能找到問題的主、次原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既要看到“標“,也要找到”本“,這樣設計出來的訓練方案才叫針對性,最終的目的是達到標本兼治。 我孩子12歲偏瘦,自尊心超強,不允許別人說她不好;愛顯擺和表現,愛爭辯(強辭奪理),希望別人都聽她的;做事拖拉,自己的事自己不想著做;做事沒耐心等。媽媽教育較嚴格,不理解孩子那么大了,為何還那么不懂事? 過早被嚴格要求的孩子觸覺敏感,同時太瘦導致能量不足,加之雙側分化不佳過度耗能,因此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不佳,雖然她已經用盡全力(沒有任何一個孩子不是曾經非常努力)都無法達到家長的要求,因為”心被身困“,因此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常常會莫名惱怒,卻又不知對誰發火,所以會表現為向身邊最親近的人發脾氣。 這時候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幫助而非指責,請家長盡快購買《有能力的愛》一書,學習感覺統合理論,最好參加現場感統體驗式公益講座,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辛苦。接下來,有條件就開始給孩子進行專業感統測評,趕緊開展感統訓練。由于已是彌補期的末梢,家長孩子都要付出努力和耐心才能見成效。然而,解決孩子的感統問題又別無他法!請務必努力。 我小孩1歲了,平時教他拜拜,拍手,一樣都不學,都不會,平時他也很好動啊,應該要怎么教呢? 孩子還小,可以遵循《有能力的愛》一書上面的發展對照表來給孩子進行按摩和游戲,不要關注孩子還沒有做到什么,而是關注每個階段的肢體能力發展和社會能力發展,孩子感統好了,其他的自然都會跟上。 我孩子7歲,上課老是動來動去的,完全坐不住,大人喊他,他經常沒有反應的,大聲叫也是聽不到。 孩子上課老是動來動去的,完全坐不住原因有很多:腦網絡髓鞘化不良,容易漏電;觸覺敏感而容易受外界任何動靜的干擾;前庭覺不足坐不住,容易亂動或喜歡滿場跑;感統不好,家庭和學校活動無趣,無法滿足孩子的學習欲望;情緒不良(抵觸),蓄意抗拒。如果是前三項,就要從感統訓練下手。如果是第四項,那么就從教育技術下手,如果是情緒問題,就需要平等溝通的技巧。
如何進行感統按摩?
大聲叫聽不到的原因也有許多,如聽覺和前庭覺發展不足,前庭平衡不足,孩子在做需要維持平衡的動作時因為需要集中注意力來維持平衡而聽不到聲音;家庭聲音太嘈雜或者家長太嘮叨,孩子為了保護聽覺系統而屏蔽聲音。
孩子7歲了,已經過了最佳發展期,建議家長盡早帶孩子做感統測評并堅持訓練,盡快幫助孩子調整。